|

“一带一路”下中国纺织业国际化风险控制和协同研究

2016/05/17

分享到: 

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而曲折,全球产业要素面临新格局调整,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着更大的双重竞争压力。一方面,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强化其在价值链高端领域的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以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正在成为中国纺织业传统成本优势的有力竞争者( 中国纺织业生产要素成本持续提升,人均工资年均增速超过10% ,工资水平远高于邻国,棉花价格持续 3 年高于国际市场 30% 以上,能源价格上升,行业的国际竞争成本优势不再[1]) 。当前的中国纺织行业呈现出四个发展新特征: 总量增速明显放缓、结构调整逐步深化、运行质效稳中趋好、转型升级依然紧迫[1],反映了成本上升以及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等各种外部压力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但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仍是重要发展趋势,国际区域性经贸合作向纵深推进,我国藉此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分别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总人口约 44 亿人,经济总量约 21 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 63% 和29%[2]。该倡议以实现共同利益为目标,以亚欧非多个国家组成的共同体为主体,以“共商、共建、共享”和“合作共赢”为原则,内容以互联互通为主线,方式以国际合作为核心,通过加强亚洲各国为主的合作互补,促进经济发展与复苏,实现共同现代化。
到 2014 年底,我国纺织业拥有海外生产、贸易、研发设计 企 业 2600 余 家,分 布 在 100 多 个 国 家 和 地区[3],且在产业上游的原料和品牌的跨国并购也日益增多。作为全球纺织产业体系的重要成员,中国纺织业努力适应世界和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全球产业实现协调、融合发展,以此推进转型升级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1]。因此,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加快跨国布局,整合国际资源,推进海外投资,将有利于中国纺织业在全球价值链的新突破。

1 中国纺织业国际化新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 10 + 1) 、中日韩自贸区等国际合作的整合升级,也是我国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推进多边跨境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4]。“一带一路”倡议在平等
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体现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4],秉持开放、包容、和谐等原则,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等“五通”上大做文章,谋求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因此一年来即有 6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参与。“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5],而其中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正是中国纺织业的竞争者,这给面临产业国际转移的中国纺织业难得的合作新机遇、新空间和新出路。
纺织行业“十三五”规划对纺织工业的重新定位包括: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民生与支柱产业,推动文化创意、引领生活方式的时尚与消费产业,高新技术应用、国际化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先导产业[6],可见国际化发展之路势在必行。联合国贸发会议《2013 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全球价值链对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发展中国家,增值贸易占到国家 GDP 的 30% ,同时为技术传播、技能培养、产业升级创造了大量的机会[7]。2008 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分工体系呈现生产布局多元化、设计研发全球化的趋势,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重塑在即( 图 1,见封四) 。投资、贸易和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显然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契机深化国际化发展,整合运用国际产业资源( 要素、市场、资本、文化等) 是中国纺织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之一。

2 中国纺织业国际化经营新常态
一个国家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即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8]。中国纺织业已经进入到通过投资与创新推动发展自身竞争优势的新阶段。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与投资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时期厂商国际化经营中的不同选择方式。为实现其全球战略,跨国公司对产业价值链进行拆分和对产业空间进行分割,分别将其布局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产业整合。
企业国际化经营动机包括市场驱动、资源驱动、技术驱动和效率驱动,相应的国际化途径分别是出口、品牌并购、投资设厂、股权并购、产业转移、技术合作和管理架构变革等战略资产运营等。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对以上国际化途径都有选用( 图 2) ,降低产品成本、规避贸易壁垒、利用原料资源、设计研发资源、品牌及营销渠道等是主要动因。
全球价值链正进入新一轮调整,中国纺织产业国际化发展面临新常态: 一方面,纺织继续着后多纤维协定( MFA) 全球纺织产业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 纺织制造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转移,而高端纺织品服装设计与品牌仍由发达国家引领的格局; 另一方面,纺织服装贸易总体增长,中国纺织品与服装贸易额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40% ( 据 WTO 世界贸易统计,2009—2014 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均为世界第一,2013 年、2014 年占比分别为 34. 84% 、38. 55%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4 年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额 3250. 4亿美元,增长了 4. 5% 。其中,出口 2984. 9 亿美元,增长 5. 1% ; 进口 265. 5 亿美元,下降了 1. 7% ,累计顺差2719. 4亿美元,增长了 5. 8%[9]) ,正在谋求从纺织服装制造大国向强国发展,但原有的成本等比较优势因为新兴纺织国而削弱,过去 3 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持续低迷、订单流向东南亚国家增多。
自由贸易协定等创造布局产业链的新蓝海。截止2015 年 6 月,我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瑞士、韩国和澳大利亚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确定了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 CEPA) 、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 。其中,与韩、澳签订的自贸协定因为关税降低和原料成本明显下降,提升了出口价格竞争力,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中国纺织业的国际投资也发展迅速,不但布局在生产链上,而且通过并购品牌、技术、原料等路径参与了全球价值链的重塑和再分配( 表1、图 2) 。据商务部数据,纺织业对外投资中的沿海发达省份浙江、江苏、山东和广东是主要输出地,这四省的纺织业对外投资企业户数占比为 78%[10],2014 年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近 100 亿元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的主要投资方向为两大经济走廊———中印缅泰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四大热点区域是南亚、东南亚、东非和中亚。其中,“中国 + 周边国家”( 重点是东南亚和南亚) 的制造基地布局模式,维持和提升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国际领先优势。上游原料的跨国并购日益增多,如浙江富丽达集团并购了加拿大纽西尔溶解浆公司等; 欧美品牌寻求亚洲新兴市场则给了中国企业股权或经营权并购机会,如雅戈尔收购 SMART等; 除了品牌,还有技术并购,如江苏金 实业收购瑞士欧瑞康天然纤维与纺机专件事业部; 国际化管理架构的变革如东渡纺织集团确立高层次国际运营战略,转型为全球资源的“整合者”等。
中国纺织业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产品制造行业( 产业链) [11],其全产业链制造环节的优质高效是全球最大的比较优势,而国际化经营的多样化可充分对冲国内制造成本的不可逆提升,顺应产业变革,借机完善企业的国际经营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如四川成都( 彭州) 的家纺服装产业集群就确立要抓住“一带一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成都国际化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多重历史机遇,走工贸结合、资源整合与国际合作之路,加快内引外联国际时尚创意设计机构( 设计师) 和品牌群,打造家纺服装产业中国西部的总部经济基地、国际贸易中心与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和体验时尚消费文化旅游目的地。

3 国际化经营风险控制
3. 1 中国纺织企业面临的国际化经营风险
国际化经营面临着宏观层面的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文化冲突风险、社会责任风险[14]、技术风险,微观层面的市场风险、项目管理风险、合同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各种风险,中国企业还面临着特殊的风险如企业形象认知误差、国有企业“合法性”、规则运用差别性和经验缺乏[15]。
国际贸易方面: 保护性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成常态。2014 年,国外对华纺织产品新启动三起反倾销调查,发起国均为发展中的经济体。其中,印度对华反倾销调查数量增长迅猛。美国和欧盟则是发起纺织产品反补贴案件主要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事件如欧盟 RAPEX系统对华纺织品服装类通报 293 项和美国 CPSC 系统对华纺织品服装类产品通报 20 项[16]。
直接投资方面: 深度风险长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据商务部公报,自 2012 年连续3 年,中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成为全球第三大海外直接投资国。2014 年中国的海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102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 ,2015 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 30% 。2014 年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达到 569 亿美元,仅次于 2012 年 669 亿美元的历史峰值[17]。2014 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为 136. 6 亿美元,占全国的 11. 1%[3],其中近 100 亿元人民币为纺织业投资。值得注意的是,2005—2013 年,在全世界政治和法律制度高风险的 10 个国家中,中国是包括缅甸等五个国家在内的最大投资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2015 - 07- 24) 。中国海外投资企业 2014 年度会计报表为盈利和持平者为 77. 2% ,亏损者达 22. 8%[18],这非常值得中国纺织企业警惕。
中国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进而凸显了四大风险: 一是安全审查政策。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影响最大,对美、澳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尤甚。二是企业社会责任。如联合国倡导的“三重底线”、ISO26000 指南和 OECD《跨国公司指南》。三是国有化风险。中国的经济崛起遭遇到的外部环境不断恶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和个别国家的政治风险较高。四是“竞争中性”原则。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可能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3. 2 中国纺织企业的国际化风险管控
为管控国际化经营风险,国际贸易研究和实践已给出了外贸风险预警平台、贸易救济机制和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我国应进一步创新有关机制并深化运用,发挥好作用。同时,针对中国企业的海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 OFDI) ,定量分析和揭示了四点经验: 一是投资额重要,投资额越大的投资越容易受阻; 二是投资方式重要,是并购还是投资,通过什么方式很重要; 三是投资的时间选择非常重要,东道国经济景气还是不景气,大宗商品价格上升还是下降; 四是投资的行业较重要[18]。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经营保驾护航,可按照财政部等五部门 2008 年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方面构建内控体系,注重“制度流程化”和“内控信息化”[19]。通常的风险管理为三个阶段: 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和处理。在后危机时代的今天,尤其要强化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并预先制定好风险控制和处理策略( 预防和转移风险) 。
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评级分析体系是可参考的风险控制方法[18]。它从企业视角出发,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风险进行了全方位评级,包括等额权重的五个模块共 37 个子指标的指标体系: 经济基础、偿债能力、社会弹性、政治风险和对华关系( 图 3,见封四) 。在对具体指标选择上,经济基础方面选择了GDP 和贸易开放度等十个指标; 政治风险方面有执政时间和政府稳定性等八个指标; 偿债能力方面有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偿债能力等八个指标; 社会弹性指标方面有内部冲突和劳动力市场管制等八个指标; 对华关系模块有六个特色指标,包括双边 BIT、投资受阻情况、双边政治关系、贸易依存度、FDI 投资依存度和人员流动免签。其评级方式和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方式一样,从 2A 到 3B 是可投资的级别,B 级以下是风险较高的级别。2013 年评级仅有德国为 3A 级国家,新兴市场国家集中在 3B 级。五个模块各自的雷达图则清晰地反映了南亚地区、中亚地区、发达国家的评级差异,参考价值明显。
应对政治法律环境风险的办法包括: 与发展中国家政府签署“稳定性协议”、购买政治风险保险和应用双边或多边投资保护协定[20]。当前全球生产迈入网络时代,国际投资协议面临改革,新规则、新协定正在磋商,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合作,可更好地保护中国对外投资的长远利益。如果显著提高中国纺织业的国际化程度,实现人才国际化、产业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提升产业合作度与内部化,风险自然更多地内化为机会。长期坚持国际化战略,管控与化解内外部各种风险,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 协同发展在国际化经营的作用
面对国际化风险,实力超群的一体化大企业虽然可自己“走出去”,但更多的纺织服装企业还需要整合政治、商业、文化、感情等各种资源,组团、联盟开展国际化经营才有胜算。创设协同发展机制,依靠实践中演化的四种协同发展机制是: 政治与经济协同、商业和文化协同、产业链协同、跨界协同等各方面统筹协同,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产业国际化信息生态系统,才能构建中国纺织跨国公司主导的稳固而协调的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
主要是:
①政治与经济协同、商业和文化协同呈现了许多成功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案例。而基于全球要素的纺织业供应链管理已成潮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成为十分有效的产业链协同机制,中国许多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遍布世界的上下游产业伙伴因此共建和共享了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巨大利益。
②适应全球纺织业供应链管理要求,借助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及大数据技术,构建产业信息化生态,实现全球产业资源及市场信息汇集和共享,应成为纺织业的战略性选择。确立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 + ) ,数据共享、利益分享、战略一致协调机制等至关重要。企业级、集群级、行业级的国际化经营信息应用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共同构成了纺织业信息化生态,这些信息化生态层次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增益。
③加快建设信息化的产业云平台( 云资源) ,集中各种国际化经营信息和创新要素,包括但不限于: 商务部国际投资云和外贸云、纺织服装产业协会信息云、纺织产业集群与联盟协同创新平台、国际商会信息云、国际投资和外贸风险预警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科研院所和公共智库等,形成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体系———产业国际化信息生态系统( 图 3,见封四) 。依托这些平台,纺织服装企业早发现机会、早应对风险、早调整策略,实现整合资源、风险管控、协同发展、共赢机遇。④跨界协同( 多产业协同) ,帮助中国纺织跨国公司构建起所主导的国际产业链———如意马苏德纺织工业园将打造从纺纱、染色、织布、整理、高端面料、服装、仓储、物流一体化,具有能源配套优势的棉纺服装产业链纺织工业园区。项目得到中国工商银行、中巴投资基金、中东投资基金及巴基斯坦金融机构和华能山东电力等多渠道支持,成为热点投资项目,更成为产业资本、国际资本与金融资本成功结合的范例。如意集团顺利完善了棉纺服装产业链和加快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布局。

5 结论与建议
应对产业变革,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应确立国际化经营的发展目标,及时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等机遇打造中国纺织业国际化的升级版。国际化经营的多样化可以充分对冲国内制造成本的不可逆提升,完善企业的国际经营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离不开政策环境的完善、企业主体的努力和行业的协调整合。一方面,政府要不断深化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的管理改革、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好国际化经营风险预警平台、贸易救济机制等作用;加大对“走出去”纺织企业金融信贷的支持力度,助推企业以微笑曲线两端为产业发展重点,积极加快产业国际转移和布局,主控研发、设计、品牌和营销服务等高价值链环于国内,让渡代工制造等低价值链环于国外,不断迈向产业高端; 积极参与国际投资协议和多边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合作,更好地保护中国对外投资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中国纺织企业要优选国际化经营的途径,整合国际资源协同发展,做好国际化经营的内外部各种风险管控,尤其是要强化直接投资中的新兴市场国家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并预先制定好风险控制和处理策略; 提高人才国际化、产业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程度,提升产业合作度与内部化,风险可以更多地内化为机会。此外,行业要建立健全政治与经济协同、商业与文化协同、产业链协同、跨界协同等多种协同发展机制,加快建设信息化的产业云平台( 云资源) ,以集成各种国际化经营信息和创新要素,形成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体系———纺织产业国际化信息生态系统,实现整合资源、管控风险和共赢发展,推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迅速脱离劳动密集型转向服务、信息密集型产业,多方协力,长期推行国际化战略,才能构建起中国跨国公司主导的,新的富有竞争力的全球纺织生产经营网络、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

更多关于 :纺织仪器



上一篇:中非纺织贸易的发展前景分析
下一篇:我国纺织品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友情链接:
标准商城 | 百检网 |
在线客服